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3篇
  免费   844篇
  国内免费   961篇
测绘学   233篇
大气科学   674篇
地球物理   829篇
地质学   2072篇
海洋学   319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60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在中国101个拥有5个3A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城市中选取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居环境适宜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30个典型旅游城市经济环境适宜度、生态环境适宜度、气候环境适宜度、服务环境适宜度和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得分,并对典型旅游城市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排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和上海在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排名前两位且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城市(苏州、杭州、南京等)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排名与典型旅游城市综合排名差距不大且大部分排名前15,是城市人居环境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典范;沿海城市(大连、青岛、厦门等)和传统旅游城市(桂林、昆明、黄山)由于旅游季节单一等原因造成城市旅游综合指数得分的排名不高,但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较高,优势主要体现在气候环境适宜度、生态环境适宜度和服务环境适宜度;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城市(西安、洛阳等)人居环境适宜度排名普遍不高;重庆、广州在典型旅游城市中排名靠前,但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较低,此类城市在做好旅游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生态、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2.
采用样方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贵州省西南部的晴隆县为研究区域,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88、1999和2009年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并由此估算了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的碳储量及贡献率。结果表明:晴隆县喀斯特区域的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由晴隆县不同情况下的碳储量比例关系,估算出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碳储量的实际值为42.55 Tg。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碳储量的空间格局和演变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估算的贵州省喀斯特峡谷区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远高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值,土壤平均碳密度则接近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平均值,但其植被平均碳密度却远高于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平均值,与全国森林系统的植被平均碳密度持平。这说明喀斯特峡谷区具有极大的固碳潜力,对其进行石漠化防治,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93.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SST)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气象资料,对2009年5月31日—6月13日和2012年5月18—28日发生在渤海西部海域的2场相似气象因子影响下的典型高影响赤潮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结果表明:(1)2场高影响赤潮过程都发生在春末夏初的赤潮高发期,持续时间在10天以上;(2)赤潮爆发前期,伴随有暖湿气流影响形成适度降水,渤海西部的周平均海表温度(SST)升温明显,且SST≥16.2℃,赤潮发生海域为SST的暖脊控制,对赤潮过程的潜势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3)850 h Pa以下层次的温度迅速上升,近地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和地面6 m/s以下偏南、东南气流在渤海西部海域的汇合,利于渤海西部海洋浮游生物积聚和突发性繁殖,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特征。  相似文献   
94.
海水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每年输送上亿吨泥沙入海,其中80%以上沉积在河口附近水下三角洲。受黄河入海径流量、气候及海洋动力条件影响,黄河口海域海水盐度变化显著。目前,不同盐度海水环境下入海泥沙沉降形成的海床土,固结过程有何差异尚不清楚。本文在黄河水下三角洲潮坪配制不同盐度的流态沉积物,模拟不同沉积环境下新沉积土的固结过程,利用轻型贯入测试、十字板剪切测试等现场原位试验,实时观测沉积环境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海水盐度增加,沉积物固结强度增大,沉积环境盐度每增高1‰,沉积物固结后强度可增加0.15倍;海水盐度对沉积物固结速率的影响,在初始阶段表现不明显,在沉积物固结后期,盐度每增高1‰,固结速率可增长1.23倍;海水盐度的增高,还加剧了沉积物固结强度的空间非均匀性。本研究的发现,促进了对河口区海底工程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95.
洪水溃坝等复杂灾害现象的时空过程模拟分析,是当前国际地理信息科学热点研究方向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公众对GIS时空分析模型的网络实时集成和可视化分析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本文以溃坝洪水为例开展了时空过程网络可视化模拟与分析服务研究,利用Web GL、HTML5、Ajax、Web Service、GPU并行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探讨溃坝洪水时空模型计算优化、网络三维可视化模拟与动态交互分析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原型系统并进行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时空过程信息的网络发布,在线影响分析及动态可视化服务,可为分布式网络环境下溃坝洪水等时空过程信息管理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6.
以往的城市规划业务流程更多的是在C/S结构的软件系统下实现,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已转向在B/S结构下实现,但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B/S结构下的空间数据管理及更新等操作上的技术瓶颈,要求它要以新的方式为规划管理业务提供图形支持。本文从将这种图形支持分成几个大的功能模块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将地理信息系统的新技术应用到规划行业,并开发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97.
川西坳陷什邡地区蓬莱镇组气藏属于浅层常规—致密砂岩次生气藏,其形成机制不同于下伏须家河组储层的致密砂岩气。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天然气来自于下伏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及部分受到调整和改造的须家河组原生气藏,经长距离运移后在蓬莱镇组圈闭中聚集成藏。气层集中在蓬莱镇组中上部,天然气干燥系数大,以煤型气为主。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研究区内蓬莱镇组共经历3期热流体活动,前两期分别为液态烃充注及气液混合烃充注,但并未形成规模油藏;第3期为大规模天然气充注,对应成藏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至古近纪早期(78~34Ma)。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演化、烃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窗口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确定了蓬莱镇组天然气藏的形成过程及成藏特征:蓬莱镇组下部储层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致密化,已不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喜山运动时期,下伏须家河组气藏受到调整和改造,早期发育的深大断裂得以扩展,大量深部气源沿断层向上运移至蓬莱镇组中上部,形成了浅层次生气藏。  相似文献   
98.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铜矿之一,其形成一致认为与矿区中心产出的二长花岗质复式斑岩体有关,但成矿与复式岩体的确切关系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特别是矿床8号勘探线12个钻孔的重新编录,在复式岩体中识别出一套花岗斑岩岩枝,岩枝中不规则状石英-钾长石脉广泛发育,同时还见有单向固结结构、粗晶及细晶结构,这些特征表明该岩浆中的流体曾经发生过饱和。同时结合矿床高品位(0.6%,质量分数)铜矿化紧密围绕花岗斑岩分布、含矿脉体自花岗斑岩向外围逐渐由高温石英-钾长石A脉过渡为中低温石英-硫化物脉、热液蚀变自花岗斑岩向外由高温钾硅酸盐化过渡为中低温石英-绢云母化的规律,最终确定这套花岗斑岩为玉龙矿床的成矿斑岩。玉龙铜矿成矿斑岩的厘定,较好地解释了矿床矿化类型及金属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矿床形成过程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9.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lithospheric investigation results achieved from projects of COCORP,BIRPS,DEKORP,LITHOPROBE,ICDP,ECORS and SINOPROBE enables us to expand the classical Wilson cycle,which mainly describes evolution of ocean plates,into a complete and detailed cycle that describes generatio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both ocean and continent plates. The expanded Wilson cycl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sequences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processes by adding into the classical Wilson cycle with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accretion,as well as continental rifting and splitting in details. These mentioned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processes have been presented by the author in a series of recent review papers in detail,and their summary and further deduc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00.
Deep mantle processes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agmatism in the Japan Sea Basin are important processes that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basalt samples from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Site 794 in the Japan Sea was performed, which included petrography, whole-rock major- and trace-element analysis,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of plagioclase and clinopyroxene. These basalts belong to the tholeiitic series with porphyritic texture and massive Ca-rich plagioclase, clinopyroxene, and minor olivine phenocrysts. The basalts are characterized as flat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high-field-strength elements with remarkably low ratios of(La/Yb)N(0.75–2.51), significant positive anomalies of Ba, Sr, and Rb and no Eu anomaly(δEu = 0.99–1.36). The samples showed relatively high 87Sr/86Sr(0.70425–0.70522), 207Pb/204Pb(15.511–15.610), and 208Pb/204Pb(38.064–38.557) values and a low 143Nd/144 Nd ratio(0.51271–0.51295). The basalts from Site 794 can be divided into upper, middle, and lower volcanic rocks(UVR, MVR, and LVR) on the basis of their stratigraphic level. The MVR was geochemically derived from the depleted mantle, whereas the UVR and LVR originated from a nondepleted and relatively enriched mantle source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subducted Pacific plate fluid and sediments. Use of geothermobarometers indicates that the crystallization pressure for the UVR and LVR(6.25–11.19 kba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VR(3.48–5.84 kbar). The UVR and LVR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low-degree(5%–10%) partial melting of spinel lherzolite, while the MVR originated from a shallower mantle source with a high degree(10%–20%) of partial melting. In additi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are consistent with a younger age(13–17 Ma) and the depleted composition of the MVR and an older age(17–23 Ma) and slightly enriched composition of the UVR and LVR. Therefore,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mantle source from old and enriched to young and depleted and subsequently to old and nondepleted ma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ve lithospheric extension and thinning, as well as at least two episodes of diverse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and pull-apart tectonic motion in the Yamato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